金融之所以適合區塊鏈技術落地,在于兩點:難度更低,痛點明顯。
1、難度更低指金融資產的虛擬性更容易上鏈。
我在之前就提到,數字貨幣之所以是迄今區塊鏈最佳的應用場景,在于貨幣資產的虛擬性,使得其從發行、流通到存儲,都可完全數字化。
說白了只要網絡里的人達成共識,每過10分鐘產生25個幣,這25個歸先算出題的人所有,該資產就算產生了。在中心化的央行系統中,央行可以直接創造貨幣。
許澤瑋在接受專訪時也提到,區塊鏈適用于資產虛擬化程度高的場景。區塊鏈利用分布式記賬技術,讓數字貨幣發行在鏈上進行,一經全節點確認,該信息就是真實有效的。這只對數字資產有效。如果是跟實體資產形成映射,一旦實體資產或確權信息本身是假的,鏈上資產就是假的。
因而,虛擬化程度越高的資產越容易上鏈。金融資產主要是資金、證券、票據或憑證等,雖然大多數有實物支撐,但其有效性大多取決于發行機構。
2、痛點明顯指金融行業長期存在信任問題,反欺詐需求強烈。
金融市場之所以信任痛點明顯,在于信息嚴重不對稱,欺詐風險大量存在于各類業務。
由于金融機構處理的文件和信息往往事關獲取資金,貸款申請資料、票據等資產歸屬性質的文件一旦出現造假,金融機構便損失嚴重。因此,金融行業存在大量信息驗真需求,會雇傭大量員工負責風控審核。
換言之,這個行業為了解決信任問題花費大量成本,也最愿意為解決這問題而付費。而區塊鏈,正如《經濟學人》所言,就是一個信任機器(Trust Machine)。